12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龍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龍辰辰」發佈登場。
「龍辰辰」從「頭」到「尾」,集齊5件國寶級文物的元素。鼻子參考中華民族龍圖騰的代表性實體綠松石龍形器;眉、肩,來自雲紋銅禁;龍脊結構、龍腹紋,取自首現「中國」二字的何尊;昂首前行的龍鰭,靈感源自唐鎏金走龍挺拔雄健的背脊;龍爪造型,來自九龍壁上的五爪金龍。在「龍辰辰」身上,文物裡的龍元素活了起來,呈現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龍年將至,一起來認識下這些龍形文物。
綠松石龍形器
中國考古博物館
集萬千神思於一身的甲辰龍年春晚吉祥物“龍辰辰”,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的靈動之美和雅正之氣。其鼻子參考了綠松石龍形器的鼻子。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是中國考古博物館「鎮館之寶」。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認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這件綠松石龍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獨特的文物之一,有「超級國寶」之譽。
這件綠松石龍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約0.1厘米。龍的腰部還有一個銅鈴,或能對應《詩經》中「龍旂陽陽,和鈴央」的記載。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有學者認為,綠松石龍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這一出土於「最早的中國」「華夏第一王都」的碧龍,才是真正的中國龍。學者普遍認為,這件器物是高等級貴族的專屬,與祭祀有關。
至今,展現在博物館裡的綠松石龍,依然沒有從泥土裡完整地提取出來,下半部仍埋在土裡,部分地保持著三千多年來的保存狀態。這是由於其獨特的構造和保存條件決定的,但無意中,也讓這件國寶保持住了濃厚的考古味兒,呈現了與其他任何國寶不同的風格。
雲紋銅禁
河南博物院
龍辰辰的眉、肩的靈感來源雲紋銅禁,青銅器,春秋晚期文物,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重量95.5公斤。河南南陽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是該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早開始釀酒的國家之一,我國的酒文化與民族發展交織、碰撞,源遠流長。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於西周初年,滅於戰國時代。之所以稱“禁”,因週人總結夏、商兩代滅亡之因,均在嗜酒無度。
雲紋銅禁紋飾繁縟、工藝複雜,是我國最早的失蠟法工藝鑄造的青銅器之一。十二條龍形附獸昂首鼓腹翹尾,頭頂的冠飾與兩側的角飾都是浮雕透孔雲紋,獸尾插著尾花。獸首面對禁面張嘴吐舌,舌頭翻捲著至於禁面上邊,其狀像是眼睛在盯著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個龍形獸支撐著禁身,挺胸凹腰。
何尊
寶雞青銅博物院
龍脊結構、龍腹紋,取自首現「中國」二字的何尊。何尊是寶雞青銅博物院的鎮院之寶。1963年出土於寶雞市賈村原。1975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這件銅器被調北京參展,在清理何尊蝕鏽時,發現了內底的銘文,使何尊身價倍增。何尊曾以千萬美金的保價,多次赴美國、法國等國展覽。1982年,何尊印於中國文物特種郵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片,聞名海內外。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它是一件西周早期的盛酒器。通高39厘米,重14.6公斤。橢方的體型顯得造型優美,口圓外敞形方便裝酒、舀酒。口部圓形,底座方形,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通體四道扉棱,整齊有序。上部紋飾以芭蕉葉和蛇點綴,腹部為饕餮紋,採用高浮雕的手法,下部為淺浮雕的饕餮紋,整體以雲雷紋墊底,疏密有致,紋飾嚴謹,凝重富有變化。
何尊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內容大致為:周成王五年四月,對父親周武王舉行了一場祭祀活動。接下來,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詰,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來治理民眾。勉勵何等宗族小子仿效父輩為朝廷效勞,完成使命,享受祭祀。周成王在訓詰完畢後,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紀念這一榮寵。
最重要的是,「中國」作為詞組最早出現在何尊的銘文中。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最早的證據,就是何尊銘文中“餘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 。「中國」在何尊銘文中,是地理概念,方位詞,意為中心、中央,表示國之中央,王者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控制中心就是控制整個天下。中國這個令人驕傲的名稱首次在何尊銘文發現,事實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唐代鎏金走龍
西安博物院
「龍辰辰」昂首前進的龍鰭,靈感源自唐鎏金走龍挺拔雄健的背脊。唐代鎏金走龍,背脊呈鋸齒狀,長尾拖後上卷,全身刻畫魚鱗紋,是一條器宇軒昂的“小細龍”,處處流露著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的氣息。
西安博物院的這件鎏金走龍就是唐代「金銀器」的一個代表,出土於西安大明宮遺址,長18厘米、高10.8厘米,通體鎏金,呈行走狀,龍首與上身呈S形,龍嘴張開,露出強壯的牙齒和捲曲的龍舌,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後伸展,頭頂捲髮向後。龍身修長,鋸齒狀背脊,長尾後拖,末梢上捲。四肢勁健有力,左側雙腿向後,右側雙腿向前,全身裝飾鱗紋,周身的鱗片和鋸齒狀背脊刻畫精細。金龍昂首前行,姿態雄壯剛健,栩栩如生,形神具備,極富生命力,展現了唐代高超的造型藝術和金銀器製作水準。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為海內外華人所熟知。龍的造型雖然變化多樣,但究其造型不外分「蛇身與獸身」兩種,這件「唐鎏金走龍」很有氣勢,一身盛世大唐的氣派,屬於典型的獸身龍形制。唐以後「獸身龍」逐漸減少,蛇身龍形逐漸占主流,同時也逐漸成為皇家的代表。
九龍壁
故宮博物院
龍爪造型來自九龍壁上的五爪金龍。故宮博物院九龍壁上的九條巨龍工藝精湛、氣勢磅礴,為人所熟知。皇帝太愛龍了,自命為真龍天子,恨不得任何東西上都有龍,可要論故宮裡哪座「龍」的建築最為雄偉,精美的話,那非皇極殿前的九龍壁莫屬。「龍辰辰」參考九龍壁上的「五爪金龍」設計龍爪造型,彰顯威武與莊嚴。
九龍壁是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因影壁上刻有九條龍而得名「九龍壁」。九龍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簷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鬥櫟。壁面雕有九龍,被分隔為五個空間。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此九龍壁與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1961年3月4日,包括九龍壁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九龍壁所在的北京故宮被列為明清皇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博物館藏唐代金龍
「江南第一龍」了解下
中國龍文化歷史悠久。在古代神話與傳說中,龍乃萬獸之冠、鱗蟲之長,可騰雲升天、興雲降雨,它張弛有度、隱現自如。龍是民族圖騰,悠悠亙古,守護中華民族的祖先;龍是吉祥瑞獸,「四神」之首,盤踞東方之位;龍是王權象徵,真龍天子,一度獨享龍紋器用;龍是民族標誌,龍的傳人,對龍形象的感知與親近與生俱來;龍是文化符號,融合一統,包容和諧,其包含的美好意蘊凝聚為“龍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側影。
博物館藏此類展品種類豐富,包括展示早期龍形象的天津博物館藏玉豬龍、揭示良渚文化風貌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龍首紋管、徐州博物館藏雙區龍紋青玉璧、蘇州博物館藏唐代金龍,南京市博物總館藏鑲金托雙龍戲珠紋琥珀飾件、雙龍首金手鐲,徐州博物館藏獅子山楚王墓出土文物:雙區龍紋青玉璧、龍鳳紋玉璜、 S形龍形玉佩、雙龍首勾連紋玉帶鉤,淮安市博物館藏蟠螭紋龍型較首、戰國蟠螭紋銅鏡,揚州博物館藏「宜子孫」螭鳳紋璧形玉佩,常州博物館藏南朝龍紋畫像磚等等,南京博物院也有龍紋瓷器、龍袍、玉器等珍貴文物。
龍首飾玉飾
其中,出土於青城墩遺址第71號墓的玉龍-龍首紋玉飾,被專家認定為「江南第一龍」。距今5500-5300年,為環形,外周雕刻龍首,以玉環為龍身,直徑1.2厘米,形象完整、造型精美,是環太湖地區崧澤文化最具美學價值、製作工藝最為高超的藝術品之一。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鐸認為,它既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龍形玉器,也是江蘇省年代最早的龍形文物,對於研究中國文明起源、龍文化起源以及中華民族信仰都具有重要價值。